双一流建设
热点新闻
2024-11-02
  2024年11月1日至2日,城乡公共治理学科建设工作组第三次工作会议暨第...
最新公告
2024-11-01
      根据《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关于对中南大学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

何雷老师博士学位论文《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研究》获得2018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2019-05-06    作者:    来源:77779193永利官网     浏览次数:


近日,由人保系讲师何雷博士撰写,其导师黄新华教授指导的《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获得2018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何雷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共资源是保障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如何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治理既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必然要求。在国内外公共资源治理实践改革中,合作治理逐渐成为公共资源治理的主流模式从而得到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

      首先,本文以归纳界定“公共资源”的广义概念为逻辑起点,认为公共资源是指国家与社会共享,且由公共部门代为治理或者提供的涉及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生产要素集合,它可以分为“原生性公共资源”和“衍生性公共资源”两个层面,原生性公共资源主要涉及有关公共利益及社会利益的自然资源层面,衍生性公共资源主要涉及公共部门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过程中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及准公共物品层面。公共资源本身正是合作治理的直接治理对象,合作治理的追求目标在于通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行动对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进而增进人民公共利益和社会共同福祉。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研究的重心不在于研究单个公共资源合作治理问题,而是关注点在于研究公共资源合作治理的“机制设计”问题。

     其次,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统领全文的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分析框架,其中主体关系、工具选择、制度安排、运行机理、风险剖析、实践案例共同组成了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有机整体。主体关系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研究的首要前提,也是进行机制设计的出发点;工具选择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媒介,治理工具的匹配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实施效果;制度安排作为机制的支撑使其成为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建构的重心;运行机理是探究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运作原理;风险剖析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实践案例则是对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分析框架理论建构的对比检验。

     再次,公共资源合作治理分析框架所包含的六个层次之间形成的是逐层递进的关系。第一层次:主体关系,主要阐释的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主体的具体划分,主体采取合作策略的行为假设,主体间权力的边界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博弈促使公共资源治理中合作行为的达成。第二层次:工具选择,主要探讨的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工具选择的类别,工具选择受到政治决策、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合作治理项目以及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工具选择的最佳方式是实现市场化工具与大数据工具的优化组合。第三层次:制度安排,是在前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具体阐释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执行制度三种不同形式制度的设立和功能发挥的有机整合;正式制度安排包括公共资源产权制度、合作得益分配制度、利益冲突协调制度和过程监督激励制度,非正式制度安排包括组织文化、信任关系、合作惯例和隐性契约,执行制度安排包括信息反馈制度、程序规范制度、执行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三种制度安排共同作用于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进而发挥了硬约束、软约束和矫正的功能。第四层次:运行机理,主要探讨了公共资源合作治理安排运行的条件、环节、方式与平台。第五层次:风险剖析,主要阐释的是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运行中所蕴含的风险表现、影响、诱因与规制路径。第六层次:实践案例,通过对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典型案例与理论分析框架进行解析与比较,探索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的实践改进启示。

      最后,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在于探究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理论分析框架对实践的引导和改进。笔者通过在厦门和北京的实地调研,分别对负责和参与公共资源合作治理项目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并且跟踪调查了北京市某林地改造项目的合作治理全程,以案例形式完整描述了该项公共资源合作治理的开展过程。进而根据公共资源合作治理分析框架分层次对该实践案例进行剖析和比较研究,找出二者存在的差异,最终归纳出公共资源合作治理机制理论分析框架对实践改进的有益启示。

      相关链接http://jyt.fujian.gov.cn/xxgk/gggs/201904/t20190412_4849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