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0日,由中南大学社会学系主办,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及中南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健康社会学:理论与实践”论坛,通过“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成功举办。参加本次论坛的学者们共同围绕人口健康、社会心理与健康行为;健康干预、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疾病预防、疾病体验与健康照护;国家健康管理行动与健康社会政策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汇报和讨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等30多所高校近400余名学者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70余篇, 68篇论文入选论文集,论文集共80余万字,涵盖了人口健康、社会心理与健康行为、国家健康管理行动与社会政策、健康管理与服务等多方面内容。本次论坛共分为五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有五个发言人和一个点评人,有27位学者做了主题发言。
论坛开开幕式由77779193永利集团副院长、中南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潘泽泉教授主持,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院郭星华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院长余成普教授、77779193永利集团院长许源源教授发表致辞并作主题发言。
第一单元“人口健康、社会心理与健康行为”由中国人民大学郭瑜教授主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杨帆、郑钧耀对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可步行性与老年人的社区意识和抑郁症状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于宗族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进行说明。中山大学的王捷、王海宁、李嘉俊、吴强对数字时代下网络霸凌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传统霸凌之间的差异进行多重检验与差异性说明。湖南师范大学的谷玉良从时间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对于青年教师的时间管理与体育锻炼逻辑进行梳理与说明。北京体育大学院的王殿玺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分析了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参与和主观自评健康,揭示了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内在机制。南京大学的张柏杨、陈云松对青年群体久坐看电视行为与身体质量指数的关系和发生超重的概率进行分析,研究中国青年群体的“沙发土豆”效应。华中农业大学的武斌、田北海基于抗逆力中介效应和社会经济地位调节效应,分析了社会支持对社会救助对象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在单元评议环节,中山大学陈杰灵副教授、中南大学刘惠颖教授指出本单元学者关注现象丰富、理论视角多元,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多方面论证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第二单元“整体健康观、国家健康管理行动与社会政策”由中山大学方博野副教授主持。中南大学的许源源、陈安妮、李婷婷从共同富裕视角出发,对于乡村健康服务的健康公平、健康经济和乡村善治的重要价值意涵、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进行论述。厦门大学的常青松对1990-2018年全球自杀研究进行了科学计量分析,以了解全球自杀研究的发展状况、出版物数量和质量与自杀率间的关系。苏州科技大学的王吉彤,以日本官方开放数据为基础,着眼于探讨日本认知症养老福利政策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中南大学的田孟、迪娜尔通过实地调研,呈现了三明医改的初始动因和先决条件,并探讨了“药品改革”、“医保改革”和“医院改革”的内容、意义及其联动机制。四川大学的谭洪、李敏基于健康中国战略,以残疾儿童康复社会支持测量为议题,采用混合研究范式,借助扎根理论对残疾儿童康复社会支持的结构维度进行探索和量表开发。在单元评议环节,中南大学刘玉梅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刘小峰副教授分别对于五篇论文从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调研地点等进行详细评价与建议指导。
第三单元“健康干预、健康管理与服务”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谭日辉研究员主持。中南大学刘芷含、苏林仪、贺小娇、韦韩春从政策工具出发探索其对医养结合服务的影响规律,总结出以政策工具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可行路径。陕西师范大学的聂景春、聂炜琦、祖丽胡玛尔·热合曼、庞晓鹏、李英基于孕产妇及婴幼儿营养健康调研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方法分析了祖辈参与照护对孕产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山大学的梁声远、杨晓照借鉴哈贝马斯的时代诊断和现代性未竟之业的论断,对中国医疗市场化与健康不平等进行反思。中南大学的陈贝卓、张蜜、刘惠颖、陈杰基于追踪数据,利用“时点-个人-社区”多层次增长模型,考察了社区环境对4个出生队列老年人群的认知功能衰退轨迹的影响及其队列差异。在单元评议环节,中南大学李现红教授从选题视角、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出发,对于主题发言进行评议。中南大学谢新华副教授指出每个主题发言的选题都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并针对每篇文章进行具体点评。
第四单元“疾病预防、疾病体验与健康照护”由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张斐男副研究员主持。西南大学的吴迪、王友华、葛选基于南加州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从两个维度探讨了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南大学的董蕾、刘佳、赵洪圉、张志浩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定社会心理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层次分析法,建立肾移植受者术前社会心理评估指标体系。深圳大学的吴丽萍、唐苏勤、陈志威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疫情丧亲者的抗逆力、双过程应对、哀伤、创伤后应激、焦虑、抑郁和创伤后成长,考察疫情丧亲者的抗逆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双过程应对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中南大学的汪涵、谢新华基于对医院产科的田野调查,在身体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呈现孕产医疗过程中女性的身体经验。厦门大学的包坤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深度访谈,探讨了其患病后从药物治疗走向自我管理的经历,同时厘清了患者在自我管理中体验到的现实困境与身份迷思问题。在单元评议环节,中南大学谷灿教授指出从社会学角度对于健康问题的审视具有许多创新之处,并对于三篇文章进行详细评议。中南大学彭远春副教授从现实性、规范性、创新性以及目标、方法、过程、应用对于两篇文章进行评议与建议提出。
第五单元“职业、环境资源与健康”由西安交通大学姜利标副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的曲商羽对居住地环境条件与睡眠质量间的复杂联系进行阐述。中国海洋大学的袁斌、刘巍、崔玉虎采用模糊断点回归设计研究了退休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机理。中南大学的潘泽泉、李亭雨,以职业场域中的中国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健康水平为研究对象,经由以职业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职业健康理论解释模型,研究职业环境、职业收入对职业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湘潭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的刘昆智、贾云从微观视角全面地考察了空气污染对主观健康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中南大学的张慈、李现红、王红红、白寅、申艳、甘轶君综述了隐喻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及在健康促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揭示了通过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隐喻,可以塑造人们对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不同认知。中国人民大学的白杨基于压力过程理论,探讨“随叫随到”工作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社会资本和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在单元评议环节,西南大学王友华副教授从现实性、研究方法、创新性出发对于三篇文章进行评议;中南大学社会学系米莉副教授从逻辑建构、文本论述、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对于三篇文章进行评议。
最后,中南大学李斌教授和董海军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本次论坛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研究阐释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新挑战,进一步推进了健康社会学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实现健康社会学的知识生产与话语体系建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创造健康社会,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中国健康社会学学术共同体,促进了健康社会学学科建设,助力了健康中国建设,期待来年与学界同仁再会,接续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对话。